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

孔捷生懂個屁!

小悅悅去了,掀起了很多反思,有心者會思考如何重建道德良知,狹隘者卻只識冷嘲熱諷,在明在暗的說中國人冷血都是共產黨造成的,爛果日報的孔捷生就是此中之尤。

其實此人目光短淺,從不懂得宏觀看事物,而且反共仇共成了他的刷牙洗面動作,自然不會較客觀的看事物了。

事實上民族精神的缺陷,早已在二三十年代魯迅筆下刻畫了。那是因為自清末以來的連年動蕩與戰亂,令國人的精神變得荏弱。生命的脆弱和朝不保夕產生了揮之不去的無力感,自顧都不暇了,那能顧人呢?不願助人,對別人冷漠是因為客觀環境打造而成的。

到新中國成立,共產黨的無神論令宗教情操絕跡中國,再加上維護階級分野的儒家學說被打成異端,來自宗教和傳統學說的道德薰陶與教育全付厥如。那是一個漫長的道德教育真空期,再加上由立國到文革幾十年的批鬥文化,延續了世紀初以來對生活的不確定感與無力感,他人瓦上霜,是無從理會了。

改革開放以來,摒棄批鬥了,政治穩定了,民生改善了,百年來的小我精神該可以改掉了罷,但國家倡孔還只是近十年八載的事,道德培養依然滯後,加上南京彭宇案、天津許雲鶴案,令國人在衣食足之餘,對助人產生了更大的疑慮,可見冷漠,是由客觀環境造成的。

所以說道德滑坡是中共建政六十年造成的都是屁話!那是上百年了的人心現象,由很多因素使然。而要改變冷漠,確是政府要做的,事實上,北京已在做,民間也正在做。

今天是由昨天而來的,現在是由過去蛻變而來,不面對歷史,不辨識過去就亂發謬論,是叫人失笑的!
.
.
.

20 則留言:

匿名 說...

我覺得文革傷害最深,再沒有人信「真善美」,再有人信「愛人如己」。

Ebenezer 說...

在大陸,有說是民工怕一旦仗義,就可能要協助公安調查而要冒曠工之險,甚有可能失去了工作。

因此,在大陸有此說法:做一時英雄,換來一世痛苦。

L L 說...

牛牛:

文革時是倫常乖異,父子相誣,夫婦互鬥,甚麽價值都沒有了,活脫脫是人間浩劫。




Eben:

所以明哲保身了,這也就是另一個原因,國家可要正視一下,譬如說給仗義者行政支援,就可以振起人心。

火女 說...

只可以話中國人仲有好大進步空間!

某些不負責任的傳媒的這些行為, 真的會形成影響力, 難怪爸爸你嬲既!

Armadillo 說...

一個反面教材嘅影響力,比肯定比任何道德教育都大得多。可能我比較悲觀啲啦,我就覺得呢個係死症嘞!

Ebenezer 說...

去看一看微博,就知在大陸年青一代對此的反省相當之大。

我也懷疑那個姓孔的是不是很少上大陸,他可能比好多鬼佬更不認識祖國。

新鮮人 說...

也許可以來個宏觀的看法,
由民間到中央,
由平民到總理,
我們都活活受到晚清到民初的精神思想傳染,
懦弱,自私,無力, 功利。。。的確不是單由一個政權產生,
因為所以人,所有政策很大程度上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歷史思緒影響,
不過大家可否想想,
同是中國人,
為何在台灣, 香港等地,
情況卻沒有那麼離舖呢?
不要說地方大,人口多了,
歸根究底都畀急功近利所致,
不理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還有"有奶便是娘",
做什麼都可以,
有錢就可以,
這樣的觀念下國家經濟當然高速發展,
不過道德同時亦每況愈下,
因為道德不可以飽肚 ,
更不可以買名牌 ,
如今內地人人講體面,
處處講氣派,
如果政府真的有意改善,
我真不知何有辦法?
經濟發展可以錢多少來衡量,
道德提昇何來指標?
且推動力何在?
當人人眼中只有dollar sign,
誰會理什麼道德情操,
人們只看今天股票賺了多少,
明天可以到那裏買名牌,
道德?
誰管!!!!

Coffee 說...

見到竟然有人質疑婆婆救人的用心時,我又一次閃過這念頭︰中國人好劣!

原諒我這樣說,不過我要聲明︰我很愛中國的!

匿名 說...

I just love your views and comments, please write more!!!
Derek

L L 說...

女女:

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基本上持續穩定三十多年,那是鴉片戰爭以來所僅見。施政要有足夠的穩定時空去改善的,民心亦然,我們都期望!




Arma:

其實國內的民氣仍有可恃的地方,譬如圍嗰啲狂妄嘅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這些都是正面的,仲有希望。




Eben:

肯定喇,哩班人話不屑返大陸,於是永世都睇唔到國內嘅巨大改善,咁咪可以繼續自我感覺良好,繼續去攻擊同誣衊咯!

L L 說...

新鮮:

台灣同香港與世界接軌過百年,是成熟的社區了,而且在英治和日治之前,49年之後都遠離中國的政活動蕩核心,民心受影響也較少。

中國近三十年確是暴發,人心追不上物質膨脹,國家道德教育仍未到位,是以如此。




Coffee:

國內人有的劣根性,外國人、香港人未必沒有。不過小悅悅事件裏的 18途人的冷漠實在太離譜,太傷人心。




Derek:

謝謝 :)

韻味熊貓 說...

校長:

孔捷生真是懂個屁!

我節錄了網上有關「旁觀者效應」的文章,跟大家分享:

1964年,紐約公園內發生一起命案,引起全美國轟動,不是因為作案者和受害者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38位旁觀者無一報警,這事在美國掀起了社會道德觀的反思浪潮。

巴利和拉塔內現在對克尤公園現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會心理學解釋,他們把它叫做「旁觀者介入緊急事態的社會抑制」,或者更簡單地說:「旁觀者效應」正如他們所假設的一樣,正是因為一個緊急情形有其他的目擊者在場,才使得旁觀者無動於衷。對旁觀者效應的解釋,他們說,可能更多的是在於旁觀者對其他觀察者的反應,而不太可能事先存在於一個人『病態』的性格缺陷中。

kitty Genovese 案例一直被視為「旁觀者效應」的經典案例,但是其實這個案例被過度渲染或是錯誤引用了。Genovese小姐於1964年被一個系列強姦殺人犯用刀捅死。根據報紙報導,這個過程長達30分鐘。在引起一位鄰居的注意後,殺人犯逃離現場,十分鐘後重回現場並繼續捅Genovese小姐直到她死亡。報紙報導38位目擊者目擊了兇殺過程,但是沒有一個人出來阻止或者打電話報警。這在當時引起了社會上很大的轟動。

有很多原因解釋為什麼旁觀者在他人在場時不會提供救助,社會心理學家比較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的解釋:
 
一、社會抑制作用(社會比較理論):
社會上每一個人對所發生的的事情都有著一定的看法並採取相應的行動。但每當有其他人在場時,個體在行動前就比無人在場是更加小心的評估自己的行為,把自己準備做出的行為和他人進行比較,以防出現尷尬難堪的局面。比較結果當他人都不採取行動時,就會產生對個體利他行為的社會抑制作用。

二、社會影響結果(從眾心理):
一個人不僅會以他人看法來評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為舉止方面也傾向於模仿他人行動。這種情況在特殊情況下更為突出。個體在面對緊急情況下,即使意識到有責任上前幫助,但若別人沒有行動的話,個體往往會遵從大家一致的表現。

三、多數人忽略:
他人的在場和出現影響了個體對整體情境的認知、判斷和解釋,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對自己陌生情況進行判斷。人們既缺乏對行為措施的心理準備也缺乏對行為的信息資料。因此每個人都試圖觀察在場每個人的行為資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實、自己的模糊認識。從他人行為動作中找自己行為的線索和依據。
  
四:責任擴散:
在緊急情況下,當有他人在場時,個體不去救助受難者的(社會)代價會減少。見死不救產生的罪惡,罪惡感、羞恥感,責任會擴散到其他人身上,個體責任會相對減少。我們說,為了對處於困境中地人提供幫助,個體必須感到自己有責任採取行動。但是,當有許多人在場時,就造成了責任擴散,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這樣每一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 第二個解釋是對讓會舉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緊急事態中,為了作出反應,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沒有預料到的、超出常規的行為。在單個人時,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他會比較冷靜,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反應,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L L 說...

佛爺:

你援引的四個解釋我重複看了,明白了旁觀者冷漠的成因,那是他們太介意別人怎樣看自己。

我忽然想,中國有句古話:「仗義每多屠狗輩。」為甚麽呢?是因為草根的,在階級金字塔底部的勞動者,不像中層或高層階級般有較高的自我觀,和更複雜的個人考慮,他們不會像中高層般介意別人怎樣看自己,在沒有心理包袱和利益計算下,就更願意去仗義幫人了。

此所以第十九個途人,在金字塔底層再底層的拾荒婦陳賢妹想也不想就去幫了。

佛爺,沒有你的分析,我就不會作這樣的聯想與推論,必須向你道謝!

匿名 說...

very insightful indeed!
Derek

Terence Yun 說...

孔捷生應該都好了解國內情況同當地人民的文化思想,曾是廣東省作家協會副會長。

剛剛睇到這個片,值得參考。

中国武警部队参谋长集训演示科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Q_qyzY9j14&feature=player_embedded#!

Terence Yun 說...

在八十年代初,我還小,家人帶我到江門探親友,那時是剛剛的改革開放,內地人對外地人(香港人)仍然是有抗拒的,那天我們坐在巴士到鄉下,我很口渴,但又沒有水,這時候有一個約二十來歲的姐姐給了一個杯倒水給我。我和爸媽都很感謝她,因為是幾十年後第一次回到江門爸媽又不熟路,這位姐姐還帶我到家鄉找親友。
這是當年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那時的人雖然並不懂什麼外界事物,但是相對上仍然是很純樸,只是當時生怕若和外人打交道可能惹禍。但總有一些有心人嘗試會幫你。

韻味熊貓 說...

校長:

愧不敢當!你的分析才教我敬佩!

「旁觀者效應」沒有考慮其他社會、文明和歷史因素。在悅悅事件上,我覺得你的分析應佔了大部份成因,「旁觀者效應」是次要的。

「旁觀者效應」是經過科研證實的,內裡還有一些細緻的地方,不過與悅悅事件無關,所以便沒有提了。

我沒有想過「仗義每多屠狗輩」與「旁觀者效應」的關係,其實這是一個極有意義的研究,可留待將來中國的社會心理學家,以科學方法去證實。

韻味熊貓 說...

鹿米:

恕我直言,科學態度是不相信任何權威,話之孔捷生做過全國作家協會會長,他的言論不合邏輯,就應該受到批評。

汽車撞倒人不顧而去,「旁觀者效應」在西方也不時發生,那麼,我可否以西方民主大毒瘤來解釋這一現象呢?

Coffee 說...

校長對佛爺的節錄分享作出的解讀很深刻,令我都想分享啲想法。
當日看到這報導時,我第一時間反問自己,假如我在場,我會出手相救嗎?我好肯定自己會的,因為這樣危急的關頭下,來不及作他想了。至於是否會因此而惹事上身,可能暫時我還未吃過這虧,沒有這方面的教訓,所以怕惹事不能成為阻礙,且我比較相信天地有正氣。
後來報導越來越多,知道的越來越多,我亦越想越多,人口大國的確有人狼心做出很些喪盡天良的勾當,唉,算了,不講了:(

L L 說...

Derek:

Thanks again :)




鹿米:

孔捷生可能對國內現狀有些認知,但未必表示沒有偏頗,而且國內人對歷史掌握一向粗淺 (我取錄了不少新來港學童,無論是優等生與否,他們的中史都是很弱的),再者一個仇共的人,未能客觀地作通盤考慮,思維出現紕漏可以想見。可見這不是名位問題,像香港很有所謂學者就多有見解有誤,邏輯不通的。

至於那個片看了,我想每一個國家都有類似的訓練素材,除了菲律賓!

我 1980 開始回國,見證了改革開後初段 (社會硬件和人心跟 80 年代前改變不大) 與後來的變化。那時的人較淳樸,對物質沒有很大的欲求,在自己能夠承受,可以估量後果的情況下助人,真是不少的。




佛爺:

「仗義每多屠狗輩」與「旁觀者效應」的關係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會是心理學與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發現。你給了我思考追尋的樂趣,再一次道謝!




Coffee:

人本來是有類比心的,孟子說孺子將入於井,人都會怵惕惻隱去救,就是因為在電光石火間會生起若自己親人將入於井的相同感覺。到今日為甚麽可以見死不救呢?是因為有太多考慮,利益、法律責任、生活機會等等,把良知壓下了。